蕾丽兰属简介
蕾丽兰属(学名:Laelia Lindl.)附生兰类、偶尔地生,全属约60种。产于中南美洲及西印度群岛。
中文 | 蕾丽兰属 | 拼音 | lěi lì lán shǔ |
学名 | Laelia Lindl. | 保护 | 未知 |
生态 | 附生兰 | 用途 | 观赏 |
科 | 兰科 | 品种 | 60种 |
形态特征
茎:假鳞茎卵圆形或近球形。
叶:叶顶生于假鳞茎上,1至多枚,革质或肉质。
花:花大而美丽;白、粉、橙黄、浅紫等色。花瓣与花萼相似,宽阔;唇瓣3裂,侧裂片通常比中裂片大且弯曲成近筒状包围蕊柱花序通常总状,着生于假鳞茎顶端,少数为圆锥花序或为单花。
蕾丽兰属分布
产地:
分布:伯利兹、玻利维亚、巴西、哥伦比亚、哥斯达黎加、古巴、厄瓜多尔、萨尔瓦多、法属圭亚那、危地马拉、圭亚那、洪都拉斯、牙买加、墨西哥、尼加拉瓜、巴拿马、秘鲁、苏里南,特立尼达多巴哥,委内瑞拉。
海拔:
生境:
蕾丽兰属栽培
养护要点:附生兰类植物。是目前最受人们喜爱的洋兰之一。低温、中温和高温温室栽培。开花后有休眠期或无休眠期。本属与卡特兰属十分相似。在卡特兰和蕾丽兰属间有大量的杂交种(或几个属间的杂交种)。植株小,假鳞茎有叶2枚;每花序有花1~3朵;花白色,唇瓣有紫红色脉纹;有白色花品种;冬、春季开花。盆栽基质可用树皮块、蕨根或苔藓;喜阳光,中低温温室栽培。
繁殖:无菌播种、组织培养和分株繁殖;
光照:需光照,稍耐阴(半阴);
水分:在湿润的土壤中生长;
温度:稍耐寒,能耐-5~0℃低温;
湿度:相对湿度中等,50%-60%;
蕾丽兰属品种
扁平蕾丽兰Laeliaanceps
气生或石生,植株丛生,假鳞茎卵形,稍扁,有叶1—2片,生于茎端;叶卵状披针形,革质;花序有花2—5朵,花紫红色,唇瓣深紫红色,喉部有一黄斑;花期冬季。原产墨西哥,生于阳光充足的疏林中树或石上。
朱红雷丽兰Laeliacinnabarina
石生兰,茎圆柱状,基部隆起膨大,有叶l一2片;叶狭椭圆形,革质,有紫色晕;花茎细长,直立或弯曲,有花约10余朵,朱红色,唇瓣深红色,边缘波状褶皱;花期2—4月。原产巴西,生于低地沟谷雨林中的石壁上。
金黄蕾丽兰Laeliaflava
石生或附生,植株高达50厘米,茎短,圆柱状,假鳞茎长于基部,紫色;叶狭披针形;单叶,革质,叶面暗绿色,叶背紫色;花序有花5—9朵,花全为金黄色,唇瓣边缘波状褶皱;花期春至夏季。原产巴西,生于海拔1200米地带林中的湿石上。
镰叶蕾丽兰Laeliaharpophylla
气生兰,茎管状,顶生叶l片;叶舌状披针形,革质,叶端尖锐;花序有花约7朵,黄色或橙红色,唇瓣喇叭状,边缘裙皱;花期2—3月。原产巴西,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疏林中小树上。
紫纹蕾丽兰Laeliapurpurata
气生兰,假鳞茎纺锤状,肉质,顶生l叶;叶片长椭圆形,革质;花序有花3—7朵,花大,花瓣白色,唇瓣并有密布的紫色条纹,喉部黄色,花有香味,花期5—6月。原产巴西,是巴西的国花。多生于低地雨林中树上。
矮蕾丽兰Laeliapumila
气生兰,植株矮小,高仅15厘米,假鳞茎小,卵形,顶生叶1片,叶狭卵形,革质;花序有花l一2朵,花瓣淡紫色,唇瓣深紫色,中间白色;花期秋季。原产巴西,生于海拔600—900米的密林高树上。
暗红蕾丽兰Laeliatenebrosa
茎小棒状,顶生l叶;叶椭圆状卵形,革质,叶尖端圆钝;花序有花约4朵,花大,暗红色,唇瓣喇叭状,紫红色,有许多深紫色条纹,边缘白色并呈波状;花期春季。原产巴西,生于低地雨林树上或石壁上。
黄花蕾丽兰Laeliaxanthina
气生兰,高可达50厘米;茎棒状,顶生1叶,叶卵状舌形,顶端圆钝,叶革质;花序有花2—8朵,花瓣狭条状,黄色,唇瓣白色,有红色条纹,喉部黄色有红斑。原产巴西,生于低地雨林中树上。
蕾丽兰属图片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