镰翅羊耳蒜简介
镰翅羊耳蒜(学名:Liparis bootanensis Griff.)羊耳蒜属,地生草本兰花品种。产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南、江西、四川、台湾、西藏、云南、分布于不丹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、马来西亚、缅甸、菲律宾、泰国、越南;生于海拔400-2300米沿山谷的林缘,森林或树荫,岩石或悬崖。
中文 | 镰翅羊耳蒜 | 拼音 | lián chì yáng ěr suàn |
学名 | Liparis bootanensis Griff. | 保护 | CITES附录II |
生态 | 地生兰 | 用途 | 观赏 |
科 | 兰科 | 属类 | 羊耳蒜属 |
形态特征
茎:假鳞茎密排,卵球形,卵球形长圆形,或狭卵球形圆筒状,0.8-1.8(-3)厘米×4-8毫米。
叶:叶1叶柄1-7(-10)厘米,有节;叶片狭长圆形倒披针形,倒披针形,或狭椭圆形长圆形,(5-)8-22厘米×(5-)11-33毫米,纸质,基部收缩成叶柄,先端渐尖。
花:花序7-24厘米;花序梗稍压扁,两侧具非常窄的翅;轴拱起或下垂,5-12厘米,数到20花;花苞片狭披针形,3-8(-13)毫米。花通常黄绿色,有时略带棕色,很少近白色;花梗和子房4-15毫米。背萼片卵形披针形到长圆形披针形,5.2-8×1.3-2.3毫米,先端亚尖到钝;侧生萼片斜长圆形披针形到椭圆形,5-7×1.5-2毫米,先端钝。
花瓣狭线形,5.2-8×0.4-1毫米;唇瓣宽长圆形倒卵形,5-6.5×4-5.5毫米,顶端边缘全缘到稍不规则,先端微缺到近圆形,宽具细尖,基部具2个不同形状的愈伤组织,在轮廓上低,圆形,三角形到指状。柱状弓形,2.6-3.4毫米,先端具2镰刀形,三角形翅;花药帽约1毫米。
果:倒卵球形椭圆形,8-10×5-6毫米;果梗8-10毫米。
花期
花期8-10月,果期翌年3-5月。
保护等级
国家保护:(Ⅱ级)
CITES:Ⅱ
IUCN:LC
镰翅羊耳蒜生态
产地:福建北部、广东南部、广西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南、江西、四川西南部、台湾、西藏东南部、云南。
分布:不丹、印度东北部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、马来西亚、缅甸、菲律宾、泰国、越南。
海拔:400-2300米。
生境:沿山谷的林缘,森林或树荫,岩石或悬崖。
镰翅羊耳蒜栽培
地生种可用腐殖土4份。沙和碎苔藓各1份组成基质盆栽;附生种可用树皮块、木炭、风化火山岩、蛇木屑等基质盆栽。
旺盛生长时期每1-2周施一次复合肥,浓度0.05%-0.1%;生长时期要求充足的水分供应,秋季温度下降时逐步减少浇水。在休眠期,盆栽基质保持微干,停止施肥。
中温或高温环境栽培;有休眠期或无休眠期。羊耳蒜属植物与一般的兰花相比,需要较阴的环境,并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。
作用功效
镰翅羊耳蒜图片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