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色金石斛简介
二色金石斛(学名:Flickingeria albopurpurea Seidenf.)金石斛属,附生兰花。产于中国云南南部(勐腊),生于海拔约900米的疏林中树干上。
中文 | 二色金石斛 | 拼音 | èr sè jīn shí hú |
学名 | Flickingeria albopurpurea Seidenf. | 保护 | CITES附录II |
生态 | 附生兰 | 用途 | 观赏 |
科 | 兰科 | 属类 | 金石斛属 |
形态特征
茎:根状茎匍匐,粗壮,粗5-7毫米,具长3-6毫米的节间,每3-4个节间发出1个茎;茎下垂或斜出,金黄色,通常分枝;第一级分枝之下的茎长4-11厘米,粗3-7毫米,由基部向上稍变粗,具2-4个节间,当年生的新枝侧生于去年生的顶端一侧或假鳞茎的基侧旁。
叶:叶革质,椭圆状披针形,长12.5-13.5厘米,宽17-23毫米,先端近锐尖而微2裂,具多数两面隆起的平行脉。
花:花序出自叶腋或叶基部的远轴面一侧,具1-5朵花;花序柄很短,长2-4毫米,被覆数枚丛生的鳞片状鞘;花梗和子房淡黄色,长约5毫米;花质地薄,仅开放半天,随后凋谢;中萼片乳白色,中部以下密布许多紫红色小斑点,长圆形,长12-15毫米,宽4-5毫米,稍凹的,先端锐尖,具5-6条主脉和多数横脉以及支脉;侧萼片乳白色带紫红色斑点,长圆状披针形,与中萼片相似,基部较宽而歪斜;萼囊淡黄色,几与子房交成直角,长约5毫米,末端钝。
花瓣乳白色,长圆形,长10毫米,宽3毫米,先端锐尖,具3条主脉和多数横脉以及支脉;唇瓣白色,整体轮廓为倒卵形,基部楔形,长1.2厘米,3裂;两侧裂片(后唇)近直立,卵状三角形,长8毫米,宽约3毫米,先端稍钝;中裂片(前唇)从基部向先端扩大,先端呈V字形2裂;裂片近扇形,直立,基部两侧边缘褶皱状;唇盘从唇瓣后唇基部沿前唇(中裂片)基部两侧边缘至中部具2条褶脊;褶脊在上缘黄绿色,下缘紫红色,在后唇平直而光滑,到达前唇上面呈小鸡冠状褶皱;蕊柱粗短,前面两侧和基部紫色,长3毫米;蕊柱足向前伸,长6毫米;药帽前端平截,其边缘具细齿。
花期
6-7月。
保护等级
国家保护:(Ⅱ级)
CITES:Ⅱ
IUCN:LC
二色金石斛生态
产地:云南南部(勐腊)。
分布:
海拔:约900米。
生境:疏林中树干上。
二色金石斛栽培
中温或高温温室栽培。
绑缚栽种在树蕨板上或带皮的木段上,亦可用排水良好的基质盆栽;喜较高空气湿度和阳光,生长时期要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料。
可以与卡特兰类和较喜温暖的石斛放在同温室栽培。
作用功效
二色金石斛图片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