钝叶毛兰简介
钝叶毛兰(学名:Eria acervata Lindl.)毛兰属,附生兰花。产于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;分布于锡金、印度东北部、缅甸、泰国、老挝、柬埔寨和越南,生于海拔600-1500米疏林中树干上。
中文 | 钝叶毛兰 | 拼音 | dùn yè máo lán |
学名 | Eria acervata Lindl. | 保护 | CITES附录II |
生态 | 附生兰 | 用途 | 观赏 |
科 | 兰科 | 属类 | 毛兰属 |
形态特征
茎:鳞茎纺锤状,有时酒瓶状,长2-4厘米,粗0.6-1.5厘米,有时扁平,通常2-3个或有时8个密集着生成一排,具2-5枚鞘。
叶:2-4枚叶,生于假鳞茎顶端,长圆状披针形,长4-10厘米,宽0.8-2厘米,先端钝并稍不等侧的2裂,基部渐狭,无柄,具8-9条主脉。
花:花序1-3个,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的叶腋发出,长3-6厘米,具4-7朵花;花序轴无毛;花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0.5-1厘米,宽0.2-0.3厘米,先端长渐尖,边缘稍具疏细齿;花梗和子房长约1厘米;萼片和花瓣白色;中萼片狭卵形,长约6毫米,宽2毫米,先端渐尖,具5脉;侧萼片镰状披针形,长约7毫米,宽5-6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与蕊柱足合生成长萼囊。
花瓣披针形,长6毫米,宽近2毫米,先端钝;唇瓣黄色,轮廓近宽菱形,长7毫米,宽6毫米,基部具膝状关节,3裂;侧裂片镰状长圆形,宽约2毫米;中裂片近圆形,直径近3毫米;唇盘上具3条纵贯的龙骨状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中部;蕊柱长近3毫米;蕊柱足长约4毫米;花药顶生,黄色,椭圆形,长近2毫米;花粉团近倒三角形,稍扁,长约0.7毫米,深褐色(干后)。
果:长圆柱形,长2.7厘米,粗0.4厘米。
花期
花期8月,果期9月。
保护等级
国家保护:(Ⅱ级)
CITES:
IUCN:
钝叶毛兰生态
产地:云南南部(勐腊、勐海、景洪)和西藏东南部(墨脱)。
分布:锡金、印度东北部、缅甸、泰国、老挝、柬埔寨和越南。
海拔:600-1500米。
生境:疏林中树干上。
钝叶毛兰栽培
中温或高温温室栽培。
可根据栽培种类的分布地区和海拔高度来确定其栽培需要的温度。大多喜欢潮湿和阴蔽的环境。因其生态环境变化比较大,很难用一种栽种方式完全满足要求。
假鳞茎比较矮小的种类可浅盆栽种或绑缚种植于蕨板上;假鳞茎比较长的种类,如具芦苇状茎的种最好栽种于吊篮中。盆栽基质可以用蛇木屑、蕨根或树皮块等排水良好的基质。
旺盛生长时期应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料供应;施肥的浓度只相当于一般植物的一半左右即可。
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高山区的种类大多有明显的休眠期。在假鳞茎生长成熟开始至休眠期内应适量减少浇水,保持盆栽基质微干。停止施肥,降低温室的温度。毛兰属栽培中应避免经常换盆。
作用功效
钝叶毛兰图片

评论